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癃疝」的意思

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癃疝」的意思

癃疝

癃疝為中醫病名,指因氣滯水停所致,以少腹疼痛牽引睪丸,並伴小便不通為主要表現的疝病。此症首見於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要訣》,其載:「少腹痛引睪丸,小便不通者,為癃疝也。」其病機多與肝經氣滯、膀胱氣化不利相關,屬「疝」與「癃閉」合病之證。

病因病機

肝經鬱滯:足厥陰肝經循少腹、絡陰器,若情志不暢或寒邪侵襲,導致肝氣鬱結,經脈拘急,氣機阻滯,則少腹疼痛,下引睪丸。

膀胱氣化失司:肝鬱氣滯影響三焦水道通調,或下焦濕熱蘊結,阻遏膀胱氣化,故小便閉塞不通。

寒濕凝滯:寒濕之邪客於下焦,與氣血相搏,凝滯經脈,加重少腹脹痛及排尿障礙。

臨床表現

主症:少腹脹滿疼痛,痛引睪丸,小便點滴難出或完全閉塞。

兼症:或見陰囊腫脹、舌苔白膩、脈沉弦等。

治法與方藥

治宜 疏肝理氣、通利水道,方選 茴楝五苓散(《醫宗金鑒》方),由小茴香、川楝子合五苓散(茯苓、豬苓、澤瀉、白朮、桂枝)加減而成:

小茴香:暖肝散寒,行氣止痛。

川楝子:疏肝泄熱,理氣通絡。

五苓散:通陽化氣,利水滲濕。

若兼濕熱者,可加車前子、木通;寒甚者加吳茱萸、烏藥。

現代醫學認識

癃疝之表現,近似於現代醫學之 膀胱括約肌痙攣或 神經性尿瀦留,多因神經調節異常或局部炎症刺激,導致排尿功能障礙。然中醫從氣化失調論治,強調調暢肝氣與恢復膀胱氣化功能,體現整體辨證特色。

鑒別診斷

疝氣:以陰囊腫脹、墜痛為主,未必伴小便不通。

癃閉:單純排尿困難,無少腹引睪丸疼痛之症。

癃疝為中醫疝病特殊類型,臨床需辨明寒熱虛實,結合經絡臟腑理論,方能標本兼治。

相关内容

扫地机器人,用户自定义方式,1
365bet官网手机版

扫地机器人,用户自定义方式,1

07-24 ☯ 8885
DNF各副本刷新间隔时间详解:团队副本重置周期是多少小时?
从北漂牛马到云南县城“爆单王”: 我靠信息差月入3万